最新消息NEWS

產業新聞
2023-03-09

中國、新加坡可以,為何台灣不行?住宅公積金其實並不完美,原來還有這些痛點

 

前內政部推出住宅三箭,眾所期待的公積金並未列於其中,推究其原因,除了避免圖利建商的輿論氛圍外,公積金規劃複雜度高,配套牽涉甚廣恐是主要因素。

比較兩地公積金制度,會發現規劃上並不僅限於購置住宅,有點類似台灣的勞退帳戶,讓民眾在就職期間與企業主共同負擔未來費用,惟比例有所不同,用公積金民眾儲蓄買屋僅是用途之一,新加坡公積金帳戶一分為三,一般帳戶中的公積金才用來購置組屋、子女教育支出與股票投資。

中國的住房公積金圍繞著居住主題,包括購買、建造、翻建、大修裝修自住房,或交納房租。終身不買房可做為退休金,近期已有省市開放替子女償還購屋貸款。公積金到底有沒有解決房價過高的問題,從同樣有公積金制度,新加坡與中國兩地房市結果大不同,就可知道公積金並非順利讓民眾買到房的萬靈丹。

另一個公積金的痛點是,公積金要如何在制度下創造良好收益,以便在未來使用。

當時新加坡政府有想到這點,公積金專戶有保證收益,民眾另可自主投資包括定存、新加坡政府公債、年金、投資型保單、共同基金、指數型股票基金等投資標的,中國則以固定利率保障。

 

無論是那一種,都曾經因為收益不如預期,資金運用績效不佳等共同問題被檢討,中國甚至還出現經營弊端,操作上不可不慎,如果行之有年,民眾發現越存越窮,屆時可能拒絕提存,產生惡性循環,應並非當初規畫者所想看到的結果。

資料來源:住商機構企研室

台灣的兩大硬傷

 
台灣若是採取住宅公積金制度,至少有兩大硬傷,其一是在自有住宅率高達八成的台灣,以優惠利率或是政府加碼補貼購屋族,是否有劫貧濟富與排擠其他社福資源的疑慮。

其二是公積金僅專用於購置住宅,等於變相將民間資金鎖死在不動產,影響其他投資動能,更意味著政府鼓勵民眾購屋。

縱然有輿論建議搭配特殊產品才能使用公積金,不過從過往民眾以法拍、設定抵押等方式把閉鎖期內合宜住宅拿來套利經驗,該特定產品成炒作對象的後遺症已可預期。要堵好堵滿,政府規劃應包括買回,懲罰條例等等都必須納入其中,難度不言可喻。

追根究柢,作為居住之用的房子被拿來當金融商品,是許多國家都面臨的結構性問題,想處理沒有萬靈丹,也非一蹴可幾,橘越淮為枳,植物如此,制度不也是如此?

 
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storm.mg/lifestyle/47499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