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: 新冠疫情以來,封城、供應鏈瓶頸及地緣政治等因素,導致全球原物料和能源價格攀升,民生物價飆漲,然而台灣通膨卻可以逆勢持平在 2~3% 左右,最新台灣 4 月 CPI 也僅維持在與前值相同的 2.35%,難道台灣的通膨數據也是包著糖衣的謊言?還是民眾其實並未搞懂 CPI 編製邏輯與實際涵義?本文為您解析台灣通膨的五大迷思。
本篇文章我們將依序回答下方五個問題,嘗試公允的解答用戶對台灣 CPI 的疑問,當然這是以現有可收集到的資訊為主。
問題一:台灣通膨 CPI 權重如何編製?房屋權重是否過低?
問題二:為何 CPI 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?
問題三:為什麼台灣的 CPI 相對國外來得更低?
問題四:雞蛋價格、電價上漲到底對 CPI 影響多大?
問題五:房價該被納入至 CPI 中嗎?房租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?
問題一:台灣通膨 CPI 權重如何編製?房屋權重是否過低?
解答:市場上認為台灣 CPI 中房屋權重相較於美國有過低的狀況其實並不存在,權重的決定是根據當時居民的消費狀況來調整的。
首先要解析台灣CPI的疑慮前,我們要先知道台灣 CPI 的編製方法,為了與國際通膨具有可比較性,主計處採國際勞工組織(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)、聯合國(UN)等 6 大國際組織共同制定的《消費者物價指數手冊(Consumer Price Index Manual)》進行編製,關鍵概念是要衡量在「固定品質、固定數量」的條件下,不同時間點購買消費性商品或服務的物價變化,且為了貼合居民平常的消費狀況,會根據調查的家庭支出模式和水平來進行 CPI 的權重決定。
例如下圖中,美國 2021 年的消費支出中,房屋(Housing)佔比為 44.4%,其他依序為交通(Transportation)16.7% 、食物(Food)14.4% 、個人保險及養老金(Personal Insurance and Pension)8.1% 等,CPI 權重基本上也依序這樣的排序。
而觀察到台灣的家庭支出,在 2021 年時以「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」的 24.6% 為最大佔比,若加上家具設備和家務服務,與住宅相關的消費支出則佔了 27.5%,食品飲料及菸草雖僅佔 17.8%,但由於飲食習慣改變,台灣人現今更傾向於外食(外食比例接近 7 成),若加上餐廳及旅館的佔比,在飲食相關的比重就高達 28.6%,因此整體 CPI 的權重事實上是與居民的消費模式相同。
問題二:為何 CPI 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?
解答:大眾實際感受的生活成本與日常開銷變化,涵蓋著商品與服務的數量、品質、價格變化,各國研究也發現民眾對通膨的感受普遍高於實際通膨數據,反映購買頻率的不同可能導致認知差異,甚至會受到記憶力的影響。一言以蔽之,人也未必是理性的!
首先,CPI 並不等於生活成本,前者衡量「同數量、同品質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化」,後者則「涵蓋數量、品質、價格的變動」,並且涉及消費者的替代行為。
以房租為例,假設上期房租 20,000,不含管理費,本期房租調漲至 25,000 元,但是改由房東付管理費 4,000 元,實際房租的生活成本雖然上升 25%(20,000 上升至 25,000),但是 CPI 計算上為固定相同品質規格,因此 CPI 指數僅會上升 5%(20,000 上升至 21,000)。在不考慮違約金的情況下,消費者還可以選擇尋找更為便宜的租金,因此實際消費支出變動未必匹配通膨數據。
此外,加拿大央行、歐洲統計局、聯準會研究皆指出,民眾的通膨感受(inflation perception)往往高於政府發佈的 CPI 指數,這有兩種可能解釋:
1. CPI 是眾多商品服務加權平均計算而得,整體漲幅通常較個別品項變動緩和。
2. 民眾對於經常購買的商品價格變動更為敏感,顯示購買頻率會導致每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不同。
根據主計處數據,也可發現每月至少購買 1 次(例如蔬菜、水果、外食)的 CPI 年增率,近年普遍高於「每季至少購買 1 次」與「每季購買不到 1 次」。
還有一種可能性:人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!MIT 、 UCLA 、 UNLP 的三位經濟學者透過實驗詢問剛在超市消費完的民眾,發現受訪者記憶的最新價格與實際最新售價大致接近(R2 決定係數高達 0.81),但是記憶卻會系統性地低估歷史價格、低於過去實際售價(R2 決定係數降低至 0.65),從而導致價格變化與通膨預期遭到高估。
問題三:為什麼台灣的 CPI 相對國外來得更低?
解答:原因在於政府對於物價的介入程度不同,包含能源政策、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,皆使得疫情後台灣物價相對穩定。
自 2008 年 5 月開始台灣在應對物價明顯波動時,都會啟動「平穩物價機制」,包括緩漲、凍漲油電燃氣費用、減徵汽 / 柴油貨物稅、黃小玉進口免營業稅等。根據 M平方計算,2008 年 5 月以前台灣的 CPI 歷史波動率約為 0.3398,之後到 2022 年 12 月為止的歷史波動率則降至 0.1713;前者平均 CPI 年增率為 1.84% 、後者平均為 1.08%,藉此我們可得知平穩物價機制確實部分降低了通膨的波動度。
備註:台灣行政院於 2008 年 5 月 22 日第 3,093 次院會通過「當前物價穩定方案」,由當時副院長邱正雄啟動「穩定物價小組」以監督物價波動並採取即時的因應措施。
2022 年俄烏衝突造成全球原物料上漲,天然氣、煤炭等價格間接影響電價走勢,但觀察台灣及美國的電價便能發現漲幅明顯的差異,美國雖然各州之間的電價市場定價方式不同,但普遍遵循自由市場機制,依照市場供需進行定價,台灣則在政府凍漲的介入下,2022 年平均電價僅上漲 5.3%,為美國的一半不到。
另外,台美在財政及貨幣政策上的刺激力度也有差異,觀察新冠疫情爆發後,美國在 2020 ~ 2021 年之間為了應對疫情衝擊而釋放的財政政策規模大約是 25.5% 的 GDP 規模,而台灣僅只有 3.44%;貨幣政策上,美國也擁有著刺激力道更大的量化寬鬆(QE)工具,這些因素或許都是讓台灣通膨相對穩定的原因。
然而,我們發現台灣通膨會明顯低於歐美市場,還有另一個重點因素是在 CPI 中的租金測算上有低估的可能性,尤其觀察過去 14 年各國的房價漲幅及房租 CPI 來看,台灣的房租 CPI 是明顯落後房價指數,細節我們將在後續 QA 進一步討論。
問題四:雞蛋價格、電價上漲到底對 CPI 影響多大?
解答:雞蛋及電費佔整體通膨權重分別為 0.3% 及 1.3%,觀察最新 4 月數據分別僅貢獻通膨 0.03 及 0.08 個百分點。
雞蛋價格
再來討論到今年來市場上時常議論的蛋價高漲及缺蛋議題,問題的發生點最初來自於飼料成本的上揚,養雞飼料的原料主要以玉米、高粱、大麥等材料為主,但 2022 年由於供應鏈問題及俄烏戰爭爆發,使原物料全面大漲,玉米全年上漲超過 15%,飼養成本的飆升也導致蛋農減養或停養蛋雞,加上 2022 下半年延續至年初的禽流感,蛋雞的撲殺也影響了供給,從 2022 年至 2023 年 4 月,撲殺的蛋雞(含蛋中雞)總計有 267,732 隻,諸多因素都是讓蛋價持續居高不下的原因。
但人民普遍感受是蛋價的飆漲似乎沒有反映到 CPI 數據上,2022 年食品類 CPI 上漲 5.66%,其中蛋類更是上漲了 26.4%,但整體 CPI 僅只有 2.95%,此爭議最主要是因為雞蛋做為居民最常食用的食品,對於其物價的變化感受度相對會更高一些,加上多數台灣人已習慣「外食」(外食族佔比高達 7 成),而外食費又容易因為蛋價而調漲,但事實上我們在雞蛋上的花費仍然是非常小的,其在食物類的權重僅有 1.2%,因此雞蛋價格的漲跌其實對通膨的影響並不高。
用電價格
另外,我們也來探討 4 月調漲電價的影響,在今年第一次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上,經濟部決定自 4 月 1 日起全國平均電價調漲 11%(詳細於下方備註),觀察 4 月居住類中的電費物價年增略上升至 2.88%(前 2.83%),但由於僅佔居住類的 5.3%,對 CPI 正貢獻並不高,僅 0.03 個百分點(前 0.03),台電推估對全年的 CPI 也僅有 0.204% 的影響。
再關注到此次調漲電價影響最大的「工業、製造業」等用電大戶,包括台積電、聯電、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廠,若以台積電為例,在 2021 年耗電量達 191.9 億度,若按照其長期營收成長 15 ~ 20% 最低增速來估算耗電量,2023 年預估會達到 253.8 億度,當每度電價從去年的 2.7 元調漲至 3.1 元後,台積電預估今年將多付 116 億元的成本,僅佔營收不到 1% 。
備註:針對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調漲其電價 17%,低壓用戶調漲 10%,住宅 700 度以下、小商店 1,500 度以下電價不調整,住宅 701 ~ 1,000 度、小商店 1,501 ~ 3,000 度微調 3%;住宅 1,001 度以上調漲 10%、小商店 3,001 度以上調漲 5% 。
問題五:房價該被納入至 CPI 中嗎?房租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?
解答:住宅房屋因不是「消費性商品」或「耐久財」,以及其利率敏感的特性,房價不被納入 CPI 計算,然而台灣在房租方面的生活成本確實有被長期低估的可能性。
一般來說,住宅房屋本身在國民經濟會計制度(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)中被歸類為「固定資產」,是在「生產過程」中可以長時間重複或持續使用的實體,而不是「消費性商品」或「耐久財」,因此購屋支出與房價皆不應被納入 CPI。且房貸與央行的利率政策具有高度關聯性,若將房價納入 CPI 將出現「利率上升、利息支出增加、通膨上升」的窘境,影響貨幣政策成效與目標,因此鮮少有國家採用,真正被納入 CPI 查價範圍的其實是住宅提供的「居住服務」,佔通膨權重為 24.2%,僅次於食物類 25.4% 。
然而 2008 年至 2022 年期間,信義 / 國泰房價指數上漲幅度高達 142% / 121%,CPI 房租類漲幅卻僅為 11.9%,同期間美國、英國、歐元區、澳洲、南韓、新加坡等經濟體的房價 – 房租漲幅落差介於 9 至 57 個百分點,日本更有學者指出日本租金的僵固性是美國 3 倍之高(Chihiro Shimizu, 2008),但房價 – 房租漲幅落差也僅約 30 個百分點,明顯低於台灣,引發各界討論房租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。在 2022 年 9 月台灣央行理事會議紀要中,某位理事也指出「由於部分商品價格受到政策性管制及 CPI – 房租類指數低估等因素,台灣實際的通膨壓力遠高於公佈的數據」。
為何會有這樣的差距?
居住類 CPI 包括住宅租金(15.26%)、家庭用品費(4.3%)、水電燃氣費(1.91%)、家庭管理費(1.12%)、住宅維修費(1.18%)等子項目。其中,住宅租金是衡量「租屋者」與「自有住宅者」的平均住宅服務價值,前者反映私有 / 社會住宅出租的「實付租金」(權重 1.41%),後者則無法直接觀察價格變化,必須推估「設算租金」(權重 13.85%),亦即假設屋主將自有住宅租給自己的應收租金,但由於是估計值,勢必存在誤差的可能性。
主計處採用「租金等價法」(rental equivalence approach)來衡量自有住宅設算租金,觀察實際租屋市場中相近住宅類型(與自有住宅的品質、位置、設備、地段等面向類似)的租金價格變化,也被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等先進國家統計機構所廣泛採用,調查樣本來自逾 1,300 間實際私有住宅。但近年 CPI 房租類變動幅度甚小,主要原因可能為租金資料的偏誤所造成,以下整理三大關鍵:
1. 對於容易出現租金僵固的國家,固定查價樣本可能導致設算租金調整過度緩慢。
2. 租金等價法高度仰賴資料來源品質,但台灣自有住宅比率高、不健全的租屋市場將使調查失真。
3. 自住與出租的住宅特徵(例如面積、結構、屋齡、設備)本身存在差異,無法完全排除品質規格差異造成的價格變化 。
根據台大碩士李祖福(2022)《使用民間大數據租屋資料估算消費者物價指數》發現 2008 年至 2021 年間,利用 591 租屋網所計算出的 CPI 房租類平均年增率介於 3.56 ~ 3.58%,較 CPI 房租類(0.64%)大幅高出近 3 個百分點。更重要的是,重新計算台灣整體通膨水準後,發現 CPI 年增率應由 0.83% 上升至 1.45%(不調整支出權重)或 1.81%(調整支出權重)。
備註:該研究論文分析超過 100 萬筆 591 租屋網的成交資料,並利用特徵迴歸模型(hedonic model)控制住宅樣本的異質性,呼應 Q1 所提的「 CPI 調查必須固定品質規格」。
不過針對上述討論,主計總處也在《有關我國 CPI 房租之編製及各界常見問題》進行回應,點出該論文研究結果的四個限制:
1. 591 租屋網資料仍可能存在偏誤、缺漏,且並未納入地段、屋齡、空調、家具等影響租金重要因子,模型變數不同都可能影響房租推估結果。
2. 網路平台交易多為更換房客的成交資料,調整房租機會高,估計結果有高估傾向。
3. 按 ILO 國際規範,CPI 查價應固定樣本(fixed basket)以避免品質造成的價格差異,591 租屋網各時點的樣本差異大、租屋條件不固定,無法直接比較。
4. 2017 ~ 2021 年期間民間資料推估房租平均漲幅為 5.2%,明顯高於內政部同期間房價漲幅 2.6%,而主要國家近年房租漲幅均低於房價漲幅,因此推估結果合理性有待商榷。